西洋湖边 作品

第911章 第九〇九章 铁道总章

金陵初春,雨后放晴。国会议事堂内,朝光映照朱红梁柱,百余名代表齐聚,坐满了这座象征新政的大厦。

今日议程:表决《铁道总章》及第一批拨款法案。此议案攸关全国铁道布局,不仅牵动钱粮,更涉及各地荣辱。国会自永乐十一年冬便密议数月,今日终于迎来决断。

总章文本由内阁与震旦大学铁道院共同拟订,确立铁道兴筑为「国策首务」,并明订:国道(干线)由国家拨款兴建、运营;郡道(支线)得由地方议会提案、国库补助;所有铁路须接入国道网,统一轨距、联号营运;铁道建设须同步开展沿线邮务、通信与驿站系统。

此「总章」大体无异议,一经宣读,元老院九票全赞,众议院也迅速通过。

但随后的拨款法案一出,议场气氛立即紧绷。

法案中明确列出:首年全国拨款六百万贯;其中二百万用于既定之金陵—润州—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线;南路支线:太平—宣州—湖州—秀州—杭州及分岔入沪支线,获拨款一百五十万;太湖西侧联络线(常州—宜兴—湖州)另拨款五十万;另外一百万贯预算,淮南线与岭南线,两地择一先行。

议长包完刚宣读完毕,寿春代表刘继元便猛然起身:「此案不公!」

「岭南上年方获『南疆开发条例』,粮赋、军政、学堂、港工无不先行一步,今又夺我铁道拨款,是何道理?」

对面韶州代表钟伯谦冷然回击:「寿春去岁骚乱,自毁民心,尚有脸争此?岭南诸郡民力渐兴,广州为南洋门户,若得铁道直通江西,则货可内转、兵可南下,国之利也!」

「国之利?还是岭南之利?」滁州代表贲晶良冷笑,「若不是国会上一年滥拨岭南款项,寿春又岂会闹起民变!」

此语一出,全场喧然。

方梦华坐于元老院后排,眉头微皱。她未出言,只在记录纸上写下一行小字:「两方皆有理。此争不在是否该修,而在何时先后。」

会议继续,工务大臣祖书林缓缓起身。

「诸位,今论铁道,争点在序,不在是非。朝廷之策,非一时一地之利,而须百年之势。」

他指向墙上地图:「今岁既已开江东之路,明岁可通太湖与杭州。若再南下岭南,则一脉自金陵达沪杭,再由南路达广东,三十郡可纳为一线。」

「至于淮南……」他语气顿了顿,「当以明年开春列为重中之重。若两地争议不解,则议会可于今日另设『备用拨款』,先拨五十万贯封存,由双方于半年内提出具体工程图与地勘报告,于秋议再审先后。」

这番提议稳妥宽和,众人面面相觑,终于点头。

最终修正通过如下:岭南线与淮南线各得五十万「预拨款」;半年内完成可行性报告与勘测,由国会秋季再议决优先顺序;其余干线与支线,按部就班实施。

散会后,方梦华望着空荡的议场,只轻声喃喃一句:「铁道既是脉络,也是考验。考的不是技术,是我们这个国家,到底有没有同舟共济的觉悟。」

她回身,步入帘后,新的路图已展开。

国会通过法案后已过两日,天气转暖,金陵春雾弥漫。元老院会议室内,方梦华召集核心幕僚,神色凝重。

「此事本座不欲再等秋议。」

她指着摊开的全国地势图,食指落在扬州与宿迁之间:「修铁道若以工程之难度而论,淮南线地势平坦,丘陵稀少,不啻为当前最易之路。」

「且我军北伐,重兵驻宿寿之间,若能早通铁道,则兵员粮草可自金陵日行数百里,支援前线不假舟车。若岭南先行,则铁道之利仅及商货,不济国运。」她抬头,眼神坚定。

「本座决定,淮南线先行。」

祖书林与吕将对视一眼,皆暗暗点头。这是理智与战略并重之选,虽或触怒岭南,但国家大事为先,无可争辩。

片刻后,她又轻声补充:「至于岭南,不是不修,是另修。」

她改指南图,笔尖划过番禺与交趾两地:「岭南山多路险,不宜速建干道,暂缓通省铁轨。但广州与交州皆为南贸重镇、人烟稠密,可先建『城市铁轨马车』,以熟悉铁轨运营与车辆调度。」

「如上海之先例,一条主线串起市集、港口、衙署与军营,两年内自可通车。广南南路交趾,如今列为特区,当作示范。」

信任铁道总工章致远颔首:「若两地先建铁轨马车,官民皆得实益,亦可安抚岭南诸郡。」

三日后,《永乐十二年春季铁道修建补正案》由内阁正式下达:淮南线列为一级干道,当年动工,拨款二百万贯;广州、交州获批建设城市铁轨马车,每地拨款五十万贯,年底前完工一线;岭南主干线等高山地带铁道,暂列预研计划,待火车头与车轨技术升级后再择时施工。

此案一出,民间与舆论两极。淮南民心大振,交口称赞,而广州一带也因城市铁道拨款而稍释前怨。唯有部分岭南地主仍心有不甘,暗中鼓动广东议员在夏季议会再提案施压。

但对此,方梦华只是淡淡一句:「国有远谋,不以一朝之势让步。」

她回到办公室,望向窗外春光正好。

金陵铁道初成,接下来,就是淮南破浪,岭南潜行。

淮南铁路总图终于摊上了国会议政厅长桌,一如往常,一开场就声浪鼎沸。

「金陵至寿州,必经淮南腹地,最便捷之路莫过自金陵经扬州、承州、楚州、宿迁,再折北通徐州前线!」章致远的手指沿运河北岸一路划下,语气斩钉截铁。

这条线,沿京杭大运河而行,道路平坦、人口稠密、水陆并行,看似天成共识,应无异议。然现实,从来不这么简单。

首先开口反对的是扬州代表刘如声,眉头深锁:「此路之通,势必压过我州河港漕运主线。开国之际扬州军民死难过半,铁车轰鸣压土,英灵如何安息?扬州本以转运为命,倘货船改走铁道,我家乡十万民生何以为继?」

楚州代表祝杰亮也拍案附和:「我地商号船行林立,若因铁道而起货税改制,不但会冲击行业,更恐引起城中漕运帮派反弹。我若投赞成,明年选民定群起而攻之!」

本还抱有希望的承州代表却意想不到地也投了反对票,语气带着几分虔敬与无奈:「承州一带自古多陵寝祖坟,铁龙如蛇过境,恐惊祖魂,动地脉。百姓传言若挖地三尺便是不敬,我若赞成,此后族中恐也容我不得。」

此言一出,议场陷入短暂沉默。连章致远也皱眉,低声对方梦华道:「三处皆反,这条线恐是走不成了。」

方梦华未语,只低头凝望地图。她心知,这已不仅是地利或工程问题,而是民意与旧习的对撞,是利益格局的斗争。

她轻轻将手指移向一旁:「那么,改道。」

她看向地图上那条新线,「这便是新策:金陵—六合—广陵郊区—滁州—濠州—蚌埠—宿州。」

「此路避开反对最烈者,又便于我军北上、漕运西移,更不需为传统势力让步。」

章致远一惊:「此路从未经官道,乡野稀疏,货客流量不稳……」

方梦华摇头:「一开始没有货与人,是因为没有通路。铁路若通,便是造城之机。十年之后,蚌埠或胜今楚州。」

她顿了顿,目光如炬:「铁道,不是讨好百姓的玩物,是牵动国运的经脉。」

数轮磋商后,旧案作废,新线尘埃落定——自真州(今六合)浦口码头起经滁州、濠州、蚌埠,至宿州边境军前指挥部,为目前北伐战略主线;其中蚌埠段预留转轨接通徐州与黄泛地区的可能,成为前线与腹地之间的动脉。

铁道规划图铺开于元老院厅堂,方梦华以青墨标示要点:「自真州渡江后直奔滁州,此段地势平坦、江北屯田众多,可为沿线供应粮草之所。再进濠州,该地原为宋金交界多事之地,如今我军据守可为节点。」

她的笔落至蚌埠:「蚌埠是此次规划最大争点,乃淮河与铁道交会之处,也是预备向徐州延伸之关键,但这里……仍有大隐患。」

李纲翻阅资料,提出数据支持:「蚌埠段若建桥跨淮,需考虑河道不稳——自杜充决堤,黄河夺淮后,淮河原下游每逢汛期皆变水漫荒野。枯水时桥墩施工虽可行,但根基不稳,两岸沙地易崩。」

濠州军代表陈直言:「若强行建桥,可能来年春汛即遭摧毁,反致南北断运,恐为不智。」

方梦华沉思片刻,提出两案并行:「其一,蚌埠段目前不渡河、采东岸终点站制,将军用货转至平桥转运站,再由舟车入宿州、徐州。」

「其二,勘定枯水期可施工之桥位,设临时轻型铁桥,主限人车与轻货,战时可迅速拆迁;待日后黄河彻底治理,河道重归稳定,再建正式重载桥梁。」

此策一出,虽非完美,却被多方接受。

同时,她指向图中另一段:「自宿州前线预留一支线,北接徐州、西望洛阳、再通河东,以图日后兵锋北进,与盟军东线接轨之用。」

章致远颔首:「若我军得成,则东线可由金陵直通华北,南北一线千里不绝,此非仅铁道,而为国脉。」

当晚,《淮南线改线备忘录》送交国会审议,虽仍有异议,但大势已定。

最后,国会以过半票数通过,方梦华旋即发出调令,令马鞍山钢厂加紧车轨制造,命江北铁工学堂分校进驻滁州、蚌埠,预备设计沿线站点与转运设施。

在滁州城郊,一座未曾规划过的乡村驿站,正在悄悄测量标高,打桩定点。没有人知道,十年后,这里会成为江北铁道的交通枢纽。

而在蚌埠滨河之上,测量队的竹竿已扎入淤沙之间,百余人正在勘查可能桥位。未来铁龙能否渡过这条命运多舛的淮河,暂仍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