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料、三层甲板、钢骨木壳、全舱火力,这艘自初夏完成船体以来便如神话般矗立江畔的巨舰,终于迎来它真正的觉醒。
马鞍山钢铁厂全体技工、明华大学海事学院全体学生、还有舟山造船司派来的匠首与力工,共三百余人,在方梦华亲自主持下进入装配总程。
舱底先前铺设的混凝土配重平台,早已预留出蒸汽引擎的固定架。汤铁牛带着儿子汤思退亲手监督四部锅炉安装,气阀锁紧、输气导管焊合、主传动轴对齐、辅机连接稳固。
从日出到日落,整整三日三夜,沧海龙吟号的舱底心脏一寸一寸嵌入、密封、加固。锅炉每部重三千斤,飞轮主轴近百尺长,工人用千斤顶与绳索滑轮小心吊装,连一根螺丝都反覆核对。
到了第四日,船舱深处传出第一声低沉如鼓的「咚——」,是气阀开合成功试动,整艘船似乎为之一震。接着,传动主轴缓缓转动,宛如沉睡百年的巨兽翻身。
「心脏跳了。」叶承灏低声对身旁的谢芷兰说。
「是我们点燃的。」她回答。
第七日拂晓,港内封航。沧海龙吟号由三艘小船拖出码头,缓缓进入长江主航道,锚绳收束,水手就位。
锅炉首度满压,气压计缓缓攀升至一百二十磅,全舱紧张寂静,连江风都似乎屏息。负责总调度的汤思退高声问道:「气压稳定!主阀开启准备!」
「开主阀——!」
铁阀扭转,蒸汽轰然进入主动力管线,舱底如雷鸣乍响,传动轴开始加速旋转,两侧巨型螺旋桨剧烈搅水,白浪滚滚,整艘巨船居然在无帆、无桨、无风的情况下缓缓前行!
「动了!自己动了!」
港岸上爆出如雷掌声,工人与学生争相奔走相告,年迈的锻工老程竟泪流满面。
「娘咧,我们这双打铁的老手,真的把海船打会动了!」
测试航程十里,来回一刻钟。气阀稳定、进气平均、轴承不烫、冷凝水流畅。每一项测试都在震旦海事学院的学生笔记上记录成册,将成未来教科书的第一页。
方梦华站在舰桥,望着江面飞溅的浪花与舰尾不断吐出的蒸汽白烟,终于微微点头:「可以出海了。」
七日后,正月廿八,万里无云,沧海龙吟号正式首航。
舰上悬挂大明国红底日月船旗,舰长由舟山旧部出身、受训半年有余的缪威担任,副舰长则是震旦学生叶承灏,船舱中满载一百五十名工匠与技术人员。
清晨五鼓,锅炉点火,主阀再启。数千人聚集江岸,亲眼目睹这艘巨舰驶离港口,在阳光初照下如铁龙穿浪,头顶白烟如云尾,一路东行,鸣笛三响,振江三百里。
自此,世界历史中第一艘全由东方人设计、建造、启航、运行的重型蒸汽动力远洋船只——沧海龙吟号,正式破浪而行。
江水不语,却记得这一日。
而后世将知,这一艘船,从马鞍山起锚,从明州梦起,从一群孩子的课堂与一位女子的愿景起——横行万里海途,传奇,始焉。
东风解冻,江面晨雾未散,沧海龙吟号自南而来,劈波斩浪,一路高鸣汽笛,入金陵江段。长江两岸早已挤满了赶早来看热闹的百姓,从石头城外的栖霞山脚到秦淮河口,无不万头攒动。
「来啦来啦!」
「船头冒烟咧!会自己走的铁船!」
「龙吟号,真的是龙!」
孩童攀上父亲肩头,老翁搬来板凳登高远望,旧时贩夫走卒皆呼朋引伴,江畔一时如赶庙会。
从远处望去,这艘三层甲板、船身漆黑如墨、龙首形舰艏的庞然大物,宛若一头神话中的异兽,在江面如履平地。它的两侧螺旋桨激起长长白浪,舰后排气口不断喷出低鸣白雾,气势如虹。
舰桥上,缪威身披新制海军制服,稳操舵盘,副舰长叶承灏一手持望远镜,一手记录航程与各项数据。
而舰首甲板上,方梦华与汤铁牛、汤思退、吴淑姬等人并肩而立,望着逐渐逼近的金陵码头。
「这次不只是造了一条船,」她语声如江风,「是开了一条路。」
舰只入江心,两岸百姓爆发出一片如雷掌声与欢呼——「沧海龙吟!龙船出江!明国万岁!」
「会喷烟的龙,会走的城!」
港内军号响起,一艘艘小型舰艇整齐列队迎接,舰尾船旗迎风高展。北冥海军金陵舰队司令王大虎与副司令周蒙花早已率领百名海军整队列立码头,旗袍军服、铜扣靴响,满面严肃。
方梦华踏下旋梯,王大虎立正敬礼:「北冥海军全体,恭迎沧海龙吟号凯旋返港!」
她点头还礼,扫视全场:「沧海龙吟号交由北冥舰队,备案为一级主力舰,即日起展开战时适航测评与舰队协同演练。」
「遵令!」
周蒙花上前接收航行日志与舰载技术资料,眼中满是激动。
「王团长,这艘船的战术价值……比整个苏杭船团还高!」
「这不是船,这是海权的门票。」
而方梦华已走至码头高台,向岸上群众高声宣告:「大明国第一艘蒸汽远洋船——沧海龙吟号,已由我等设计、打造、启航、返港!今日在此,告知天下:从此海路开启,国威可渡五洋四海!」
万民齐声应和,声震江岸。
而江风之中,吴淑姬与汤思退对望一眼,小声说:「下艘船该换我们来设计了。」
汤思退笑:「下一艘,不是船,是舰。」
远处,国会大楼的琉璃圆顶隐约可见,钟楼上正敲响十点钟声。
三日后,金陵江畔再起汽笛长鸣,声震金陵国会楼群与秦淮水道。龙吟号整备完毕,官设战旗高挂,北冥海军第一舰队列阵于其后,准备远航出关,直探北海。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远征。
舰队由「沧海龙吟号」领衔,配备改装完成的「沧海月明号」与「沧海遗珠号」两艘侧轮护航舰,以及四艘旧式帆桅改装之运煤船。舰队总兵力逾千人,皆受过半年以上之现代化航海、机械与火炮训练,其中半数为震旦大学与金陵大学海事学院首批毕业实习生。
王大虎任远航舰队司令,亲坐龙吟号舰桥,周蒙花任副,兼任机械保障总监督。
方梦华未随行,仅在码头远送。她披风立于黄旗亭前,目送沧海龙吟号舰桥上徐徐升起龙旗与日月军旗。气氛肃穆而激昂,民众群集于两岸码头、塔楼、楼阁之上,远眺这支不再仰风借帆的舰队。
「本舰确认蒸汽压稳定,各缸阀门已锁,动力舱气压九十五,传动轴启动准备完毕!」
「火力舱回报完毕,压力稳定,烟囱无异常排气!」
王大虎深吸一口气,举手令旗一挥:「全舰队,起锚,出发!」
汽笛再次长鸣。铁链拉起、舰身微震,沧海龙吟号如沉睡神龙甦醒,螺旋桨轰鸣,划开江水。
江面风声骤起,百姓齐声高呼:「龙吟远征!大明万胜!」
舰队出江口,入东海航道,第一站为济州岛补给港。早在一月前,方梦华已预判沧海龙吟号完工,派遣商部与海军提前在济州岛设置临时煤炭与淡水补给站,由驻岛海军小队守备。
西归浦市长柴进已于岛上安排修建简易码头与蒸汽机简修所,今次也将作为整个远航计划之首个跳板。
航程规划如下:第一段金陵至济州岛,全程约八百里,航速维持五节,估计需三日两夜。第二段济州岛至对马岛,测试国际航道定位与补给转向系统。第三段对马至北海道函馆港,进行极地海域冷水航行与引擎适应力测试。
舰桥上,震旦大学的年轻学生舰官正忙着操作测距仪与观测仪,一人低声说:「这真是我们设计图上的那艘船吗?我还以为要十年后才造得出来……」
王大虎背手望着灰白海平线:「她比设计图上的,更好。」
涛声汹涌,海天一色。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远航测试。这是大明第一次以自主设计、自主工业、自主培养军官的舰队,向世界宣布:中国海权,再次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