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三国公出马,北伐事定

杨溥还未到三十岁,说起朝廷在东南弊政的时候义愤填膺,更有惊人之语,竟想要动用大明官军弹压来自商人、士绅等集团的反抗,可谓大胆。

杨帆觉得有趣,历史上对杨溥的评价是“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恭敬谨慎”,他认为杨溥应是个保守的人,凡事精细谋划,可如今的杨溥根本不是那样。

杨帆并未反驳杨溥,而是顺着杨溥的话往下说,问道:“那杨贤弟认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都有什么?”

杨溥微微一笑,说道:“杨兄可算是问对人了,我从家乡游学而来,发现这越往南重商的氛围便越浓厚,然我大明朝自有其规定,例如商贾不能穿锦缎衣衫,就是为了限制商人的地位与权力。

但在远离皇权监管的地方,商人的地位却一直在悄然上涨,并与当地的官员沆瀣一气,官商勾结屡见不鲜,很多正直的官员吃穿用度的确不够,所以第一条,应调整官员的俸禄!”

纪纲闻言差点笑出声,忍不住调侃杨溥,道:“杨举子,你这不是变着法为你兄长讨实惠么?”

杨溥却摇了摇头,一本正经地说道:“纪兄此言差矣,我大明的官员俸禄是按照开国不久制定的,这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大明不断发展,人力的价格,还有物价都有变化,但官员的俸禄并未有变化。

我兄长陆行的品行两位已经了解过了,如他这般好官不应如此窘迫,所以提升官员俸禄合情合理。”

杨溥认为,很多官员需要过得体面,所以才与商人沆瀣一气,只要让俸禄到一个合理的范围,那很多人就不会与商人勾结。

杨帆笑了笑,说道:“杨贤弟的想法很有趣,这第一条我记下了,还有么?”

杨溥闻言忙不迭地说道:“有!当然有,沿海一代市舶司缺少监督,且对于走私商船的打击是不够的……”

杨溥与杨帆的第一次相见,就给杨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溥的许多主张,在杨帆看来都是极为激进的。

杨帆估摸着,这位历史上三杨之一的“南杨”杨溥年长后收敛了性情,将他年少时候的疯狂想法藏进了肚子里,变得老成。

杨帆与杨溥相谈甚欢,约定改日再相聚,不止是他们两个相聚,还要将陆行也拉上。

酒楼外,送别了杨溥,杨帆与纪纲沿着小路返回居所,纪纲轻声说道:“大人,这杨溥胆子真不小,知晓了您是监察御史还敢放狂言。”

杨帆仰面而笑,说道:“派人盯着杨溥,也要盯着陆行,确定陆行与商贾没有勾结的话,这人,可用。”

杨溥与陆行还不知道,他们已经悄然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改变他们命运的人,来了。

……

应天,三月初,大朝会。

今日的大朝会氛围一如往常激烈,李景隆等武勋将领,与文官的争论不休。

今日,李景隆再度向朱标进言,应立刻准备北伐事宜,为征伐瓦剌做准备,杨伯成、吴沉、詹同等官员,则扯出“徭役沉重”、“百姓疾苦”、“休养生息”等借口掣肘。

朱标听得一个头两个大,因为这事情已经争论了一个多月,总是没有结果。

李景隆的脸色涨红,高声道:“时不我待,若再不准备北征,我大明就要错过最好的出兵时机,谁能担待得起?杨大人,你能么?”

杨伯成看着盛怒的李景隆,慢条斯理地说道:“曹国公息怒,吾为了大明百姓,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说句实话,怎么曹国公就急了?”

杨伯成慢悠悠地转过身,对朱标道:“殿下,臣一心为国为民,若是不出兵瓦剌当真有什么后果,臣愿意担着!”

李景隆、郭镇、耿瓛等青年将官气得七窍生烟,杨伯成这话说的就是无赖。

鞑靼被大明打得几乎覆灭,瓦剌去年损失不小,瓦剌还敢跟大明对着干么?

未来五年之内,瓦剌都会龟缩着,到那个时候,朱标还真能翻旧账,治罪你杨伯成?

李景隆兴许是气糊涂了,对朱标说道:“殿下,杨伯成阻碍北伐,居心叵测,请殿下治罪杨伯成!”

李景隆此言一出,让吴沉等人抓住了机会,吴沉眉头紧锁,驳斥道:“曹国公慎言,杨大人与你政见不合,你就要治罪?这朝堂难道是你曹国公一人说的算么?”

李景隆一时之间语塞,见李景隆吃亏,耿瓛、郭镇等将官也陆续进言,支持北伐。

他们站出来,吴沉、宋讷等人也不甘示弱,两方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唇枪舌剑。

朱标望着他们的争论,有种淡淡的无力感,杨帆、蓝玉的案子朱标催促了多次,可办事的官员就是找各种理由拖延,让案子不能顺利结案,朱标总不能将所有负责的官员都抓了、判了。

就在两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毛骧走进了奉天殿,向朱标禀告道:“殿下,韩国公、魏国公、信国公,三位国公在奉天殿外求见!”

毛骧话音落下,满朝哗然,这三位国公年岁可不小了,已经很久没有来上朝了。

从法理上来讲,他们三位都有上朝参与朝议的权利,但他们的年纪实在太大了,早就远离了朝局。

“奇了,三位国公平时见到一位都不容易,今日怎么一起来到了大朝会?”

“莫不是有什么大事?惹得三位国公来?”

“八成是,今日有好戏看了。”

……

群臣窃窃私语,朱标则沉吟片刻,一挥衣袖,道:“快,请三位国公入奉天殿!”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是大明开国功臣里面地位最高的文臣武将。

朱标从龙椅上站起来,望着奉天殿的门口,过了一会毛骧在前,引着三位重臣来了。

杨伯成的脸色有些难看,聪明如他,已经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危机感,他几乎可以认定,三位国公来正是为了北伐之事,他看向李景隆,发现李景隆正露出得意的神情。

是他干的!

杨伯成一时间脑子乱成一团,他想不明白,李景隆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能请动这三尊大佛。

三位国公到了御前,向朱标行礼,朱标走下了御阶,搀扶起三人,轻声说道:“三位国公今日怎么来朝会了?提前也不与本宫说一声?来人,赐座!”

朱标是这三人看着长大的,对他们也很是尊敬,韩国公李善长笑着说道:“老夫最近身体好了不少,听说朝中有些争论,就来到大朝会,没想到正好与魏国公、信国公撞上了,哈哈哈。”

我信你个鬼!

杨伯成、吴沉、詹同等大臣心里面嘀咕一句,这三人就是约好的,且矛头直指北伐之事。

魏国公徐达亦笑呵呵地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其实臣老早就想来奉天殿,听说很多大人都不赞成北伐,臣想要听听这些大人怎么说。”

说着,魏国公徐达往朝臣那边看了一眼,道:“请诸位大人说说,也给我们三个老家伙听听你们的‘高见’!”

群臣都听得出徐达语气中的不满,谁都不想出来做出头鸟,所以朝堂陷入了一片寂静。

见状,信国公汤和笑了,说道:“我在府中听说为了北伐的事情,每一次早朝都要吵,不吵个昏天黑地不罢休,怎么?诸位哑巴了?”

事已至此,杨伯成深吸一口气,走出来,依旧是他挂在嘴边的那些借口道:“三位国公,北伐劳民伤财,百姓负担沉重,更有国子监监生吕征死谏,朝廷不可忽视民意一意孤行……”

杨伯成话音未落,就听魏国公徐达冷哼一声,道:“杨大人可知兵否?”

“下官,不知。”杨伯成脸色有些难看,他就算再狂也不敢在徐达面前放肆。

徐达点了点头,又说道:“杨大人可知边疆的百姓过得是什么日子?又可知那瓦剌、鞑靼寇边,百姓的惨状?”

杨伯成硬着头皮,说道:“下官……略知一二。”

徐达用拐杖敲击着地面,喝道:“你知道什么,瓦剌、鞑靼寇边,百姓的家中财物被抢夺算轻的,更多的人家破人亡,男女皆被掳走成为奴隶,生不如死,你身为朝廷命官,却夸夸其谈,不懂百姓真正的疾苦,还要绕过祸害百姓的瓦剌,你杨伯成是何居心!”

杨伯成的脸色惨白,当即喊道:“魏国公!下官一心为了大明,为了朝廷,决无歹意!”

都察院左都御史詹辉见杨伯成扛不住,主动站出来为他解围,道:“魏国公息怒,杨大人一时失言,何况杨大人不在边疆,对百姓的了解有些少,也是情理之中。”

韩国公李善长瞥了詹辉一眼,笑呵呵地说道:“詹大人,你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理应纠察百官,杨伯成既为谨身殿大学士,却对进言关乎百姓生死的事情疏于了解,你不该弹劾参奏,却维护他,你的左都御史是怎么当的!”

姜还是老的辣!

李景隆、郭镇、耿瓛等人算是见识到了,三位国公一出来,三言两语之间,就将杨伯成、詹辉等人给整治地服服帖帖。

信国公汤和这时候出来缓和气氛,说道:“殿下,这詹辉与杨伯成都有失职之嫌,不过今日最重要的还是要商议北伐之事,臣认为北伐不能再拖延了,要立刻开始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要出征动辄就是十万人打底,每天耗费的粮草辎重甚多。

朱标心中暗笑,表面上还是严肃地看向朝臣,说道:“北伐之事,诸位爱卿还有什么看法?”

我们还敢有看法么?

吴沉、詹同等人都面露难色,杨伯成和詹辉就是前车之鉴。

三位国公都是开国功勋,又各个都是老狐狸,谁敢触碰他们的霉头?谁就是找死。

李景隆站出来,笑呵呵地说道:“殿下,臣认为应当北伐,今年必破瓦剌,活捉佛家奴!”

李景隆牵头,郭镇、耿瓛等官员也齐齐站出来支持,而之前掣肘反对的官员,则全部偃旗息鼓,不敢再阻拦。

朱标松了一口气,高声道:“好!那我大明今年,便要继续北伐,打垮瓦剌,一举定北疆!”

大朝会结束,决定北伐的消息传遍应天,李景隆则被任命为北伐主帅。

虽然迫于三位国公的压力,北伐确定下来,但是蓝玉与杨帆的案子,文官那边死死咬住。

乾清宫内,朱元璋背着手漫步于阳光之下,锦衣卫蒋瓛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说道:“陛下,三位国公在朝会之后便离开了皇宫,各自返回家中,并未有什么接触。”

顿了顿,蒋瓛又说道:“曹国公拟定了一份名单,其中包括武定侯之子郭镇、长兴侯之子耿瓛,以及韩国公的孙儿李芳、魏国公长子徐辉祖,还有信国公的孙子汤昱等一十二人。”

蒋瓛说完见朱元璋没有反应,只好耐心等待,过了片刻就听到朱元璋笑了。

“杨帆啊杨帆,也就他能说动那三个老家伙了,平日里在府中猫着,也不愿意来宫里陪陪咱,为了自家的孩子倒是勤快。”

蒋瓛咧了咧嘴,摸不准朱元璋话里面的情绪,小心地说道:“陛下,您对这名单可是觉得不妥?”

朱元璋停下脚步,往北面望去,道:“有何不妥?旧人老去,新人出头,这才是天道寻常,我们这些老人也的确该让一让位置了。”

蒋瓛的瞳孔微微收缩,被朱元璋的话吓得僵直在原地。

朱元璋却轻声说道:“下去吧,让毛骧来见咱,咱也是时候离开应天,去看一看大明的大好河山了,北平府,是个不错的地方。”

朱元璋脸上挂着笑意,对于朱标这一次的表现虽然不甚满意,但有杨帆这个臂助在,他相信朱标会越做越好。

魏国公府,魏国公徐达拄着拐杖,与李景隆漫步于府邸内,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李景隆从武英殿出来,便一路离开皇宫,到了魏国公府邸,面见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