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笼罩在一片喜庆之中。`狐¢恋*闻-茓` ¢更/新′蕞¢全?
皇宫内张灯结彩,朱红色的宫墙上挂满了庆贺的绸缎。征服倭国的捷报如同春风般吹遍了大明的每一个角落,朝廷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乾清宫内,庆功宴已持续了整整一日。文武百官推杯换盏,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朱元璋高坐龙椅,眼角眉梢尽是笑意。他举起金樽,声音洪亮:“诸卿共饮此杯!倭国既平,银矿丰产,此乃天佑我大明!“
“天佑大明!“百官齐声应和,酒樽碰撞声不绝于耳。
在觥筹交错间,唯有兵部侍郎林澈静坐席间,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晃动,映出他微蹙的眉头。他年约三十五,面容清瘦,一双眼睛却如鹰隼般锐利。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胜利时,他的思绪已飘向远方。
“林大人为何不饮?“身旁的礼部尚书刘基笑着问道,“莫非是嫌这御酒不够醇厚?“
林澈收回思绪,举杯轻抿一口:“刘大人说笑了。只是在下酒量浅薄,不敢贪杯。“
宴席散去时,已是月上中天。林澈没有直接回府,而是绕道来到了兵部衙门。值夜的侍卫见他到来,连忙行礼:“大人这么晚还来办公?“
“有些文书需要处理。“林澈淡淡回应,径直走向自己的书房。
烛光下,他展开一幅倭国地图,手指沿着海岸线缓缓移动。0~0,晓+税·蛧. -追!蕞\歆~璋~洁,征服倭国不过三月,各地已传来零星的叛乱消息。虽然规模不大,但林澈深知,这只是开始。倭国民风彪悍,绝不会轻易臣服。
“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控制体系...“林澈喃喃自语,提起毛笔在纸上疾书。墨迹在宣纸上晕开,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战略蓝图。
《倭国长治久安策》——他郑重地写下标题。
窗外,更鼓已敲过三响。林澈揉了揉酸痛的脖颈,却丝毫没有停笔的意思。他详细列出了三大方略:加强海防、文化同化、经济融合。每一项下面又细分出数十条具体措施。
“筑城以守,教化以安,通商以富...“林澈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能听见大明未来在这声音中逐渐成形。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林澈终于搁下笔,吹干墨迹,将厚厚的奏折小心卷起。他的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早朝时分,奉天殿内庄严肃穆。百官依次奏事完毕后,朱元璋环视群臣:“诸卿还有何事要奏?“
林澈出列,双手呈上奏折:“臣有本奏。“
朱元璋示意太监取来奏折,展开细读。随着阅读深入,皇帝的表情从平静转为惊讶,最后定格在赞赏。“林爱卿此策甚妙!“朱元璋拍案而起,“倭国新附,确需长远之计巩固统治。·l¢o·o′k¨s*w+.!c-o′m,“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户部尚书钱礼出列反对:“陛下,倭国已平,何必再耗费巨资修筑海防?如今国库虽丰,也不该如此挥霍。“
“钱大人此言差矣。“林澈不卑不亢地回应,“倭国银矿年产出可达五百万两,而海防建设所需不过其十分之一。此乃以小博大之策。“
工部尚书也提出质疑:“在倭国修筑城池,劳师动众,恐激起民变。“
林澈早有准备:“下官建议采用以倭制倭之策。雇佣当地工匠,支付优厚报酬。既可减少我军负担,又能笼络倭国民心。“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林澈一一回应各方质疑,言辞恳切而有力。他特别强调:“征服易,统治难。若不能使倭国百姓心悦诚服,今日之胜利终将化为明日之祸患。“
朱元璋听得频频点头。当争论渐息时,皇帝站起身,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大殿:“朕意已决!准林爱卿所奏。即日起,调拨白银五十万两,用于倭国海防建设。另命林澈全权负责倭国事务,各部须全力配合!“
“臣领旨。“林澈深深一拜,心中却无半分喜悦。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退朝后,林澈被单独召至乾清宫。朱元璋已换下朝服,身着常装坐在书案后,神情比朝堂上更为亲近。
“爱卿坐。“朱元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朕想听听你对倭国局势的真实看法。“
林澈谢座后直言:“陛下,倭国表面臣服,实则暗流涌动。据密报,原倭国贵族正在暗中联络,意图复国。“
朱元璋眉头紧锁:“果真如此?“
“千真万确。“林澈点头,“故臣建议采取三项措施:其一,在长崎、大阪等要地修筑棱堡,驻扎精兵;其二,选拔倭国贵族子弟入国子监学习,施以教化;其三,鼓励大明商人与倭国通婚,促进血脉交融。“
“通婚?“朱元璋略显惊讶,“此计是否过于...“
“陛下,当年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与汉人通婚,最终成就了北魏盛世。“林澈引经据典,“血脉相连,则心向一处。“
朱元璋沉思良久,突然问道:“爱卿可愿亲自赴倭国督办此事?“
林澈早有心理准备:“臣愿往。但请陛下准许臣带两名助手——国子监司业周文彬精通倭语,工部主事郑和擅长筑城。“
“准了。“朱元璋爽快答应,“另外,朕会派锦衣卫暗中保护你。倭国局势复杂,爱卿务必小心。“
三日后,一支庞大的船队从天津卫启航。林澈站在旗舰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海岸线。海风猎猎,吹动他的官袍。
周文彬走到他身旁,年轻的面庞上写满兴奋:“大人,此去倭国,下官定当全力协助教化工作。“
林澈微微点头:“教化非一日之功。我们要让倭国人明白,成为大明子民,远比做倭国贵族更有前途。“
与此同时,工部主事郑和正与工匠们讨论筑城方案。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技术天才,已经在纸上勾勒出了新型海防城堡的草图。
“这种棱堡设计,可抵御任何方向的进攻。“郑和兴奋地解释,“倭国人从未见过这种建筑,定会震慑其反抗之心。“
船队乘风破浪,经过七日航行,终于抵达了倭国长崎港。港口已经插满了大明的旗帜,但林澈敏锐地注意到,在欢迎人群的背后,有不少倭国人投来仇视的目光。
长崎临时总督府内,原倭国大名岛津忠恒被迫让出了自己的宅邸。这位战败的贵族表面恭顺,眼神却闪烁不定。
“岛津大人。“林澈用刚学会的倭语问候,“从今日起,你我共同为倭国百姓谋福祉。“
岛津忠恒深深鞠躬,用生硬的汉语回答:“全凭大人吩咐。“
当晚的接风宴上,林澈刻意安排大明官员与倭国贵族同席。酒过三巡,他站起身宣布:“陛下有旨,将在倭国兴建十所学堂,凡适龄孩童,无论贵贱,皆可入学。优秀者更可赴南京国子监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