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元旦的时候,各家亲戚朋友的年礼,差不多都互送完了。
这些都是有旧例的,倒是没再出什么大乱子。
今年送礼唯一的变化,就是将送宫里何昭仪的年礼蠲免了。
依着往年的例子,少说也得花上个万八千银子,如今一概省了。
宁老太君心里当然不乐意,一连几天派人,要寻衬孙儿进来说话。
偏是年关将至,宁元竣外务繁忙。
衙门里忙着封印,亲朋宴席应酬又多,只顾抓不着人。
谁知宁国府没给何昭仪送礼,何昭仪倒是主动赏赐礼物出来了。
两个朴素的枣木薄皮匣子,整整齐齐摞着百册新书。
宫里娘娘赏赐书籍,这可真是稀奇事情,说起来还真有些缘故。
记得腊八节宫宴上,五皇子被万岁爷嫌弃一顿,母子俩闹了个大没脸。
昭仪娘娘回去痛定思痛,勒令五皇子的师傅沈阁老,加紧督促儿子读书。
只要在元旦那天的宫宴上,找回这个面子来才好。
沈阁老心里也是着急,可年底内阁也是忙碌,自己分身乏术。
于是特意从翰林院里头,把新女婿魏探花调来,给五皇子做侍讲学士。
说起这小魏公子虽然年轻,学问可是不低的,毕竟是甲榜探花郎。
只可惜五皇子平日散漫玩闹惯了,并不是什么读书上进的材料儿。
就这几天的时辰,没法让小皇子一口吃成个胖子,倒孩子的脾气闹上来。
书房里头时常不敬先生,撕书泼墨折笔,还与伴读小太监嬉闹。
小魏探花寒门子弟出身,从未见过这样无法无天的孩子,只是叫苦不迭。
折腾了好些日子,学问非但没长进,淘气倒是更上一层楼。
何昭仪万般的无奈,又实在舍不得惩罚这唯一的儿子,只好另想别法。
到底沈阁老是有城府的老臣,老谋深算心里的主意多。
宫闱内廷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扶不上五皇子,扶一扶何昭仪也是好的。
自古都是母贤子孝,只要把何昭仪贤惠名声打出去,五皇子自然是好的。
于是沈阁老暗中安排,就令女婿魏探花执笔。
翁婿俩大展奇才,比照当年《列女传》,洋洋洒洒写了部《闺阁淑训》。
小魏探花真不愧是才子,三天就把书稿写完了。
书里收录的历代贤后故事,上到大禹王之妻涂山氏、周文王后太姒,下到本朝的慈母皇太后,有的没的编了好些贤孝故事,最后以何昭仪收尾。
刊印书籍的时候,当然不能说是翰林院探花郎代笔。
只说是何昭仪入宫后呕心沥血之作,二十年习学古代圣贤后妃的心得。
万岁爷随便看了看,也说文采不错,让何昭仪派人刻印。
沈阁老与小魏探花都在旁撺掇,赶着在年前刊印了。
何昭仪亲自定名《闺阁淑训》,在御制书局刻印,整整印了五万册。
因为是千百年间,宫廷里历代贤妃贤后,相夫教子的事迹。
就在宫内及京师大肆宣扬分发,说是女学女教的经典,家家女眷都得读。
宫里的后妃宫女太监们,无论识不识字,都是人手一册。
余下的分赐勋贵世家的家眷,每家每户都送了百十本。
宁老太君见侄女赐书出来,更觉是有了道理。
因此派了大丫鬟玲珑,直接往燕宜轩里去。
当面把这《闺阁淑训》扔在覃乐瑶脸上,质问她如何给何昭仪回礼。
谁知覃乐瑶是早有预备,当场也拿出了两箱书册。
蓝布封皮蚕丝缝边,金色藏经纸刻印,是满满两大箱的《大藏经》。
前几天她吩咐人去刻印局,给沈氏和兰若庵刻经,就多印了五百本。
既然何昭仪娘娘赐女德书出来,那么宁国府就送佛经书进去。
亲戚之间淡泊名利,岂不是清雅高洁的很?
两句话把玲珑丫鬟说的张口结舌,慌忙回鹤寿堂告诉了宁老太君。
把老太太气得两手冰凉,登时怒斥宁元竣不孝,连晚饭都不曾用。
回了五百册《大藏经》,年礼的事就算完了,总共支用不过五两银子。
至于何昭仪送的一百本《闺阁淑训》,拨了五十本给凤澜院沈氏。
其余各房各院,都分了几本不等。
太太们见多了这个,知道是屁用没有的东西,让下人随手拿去。
宁家小姐们都读过书,看得出是牵强附会而已,也都没理会。
唯有沈氏如获至宝,因这里头的故事,与自己学的东西对上了。
比如数米粒念佛这桩事,书里就有明确记载,何昭仪在宫里也数。
梨月做午膳时才烧了一本,下午就发现厨房里还有十来本。
她倒是可惜了这么好的纸,没人看的话就只能烧火用了。
没事做的时候,随手拿了一本,又耐着性子翻了几页。
莲蓉见她在看书,忙好奇的凑上来,探头东问西问。
“这书写的是啥?是宫里娘娘们的故事?有咱们听说过的娘娘吗?”
书目上写着好些名头,什么太姒庄姜文德皇后,梨月都是半懂不懂。
好些复杂的字她也不认得,好容易翻到最后,才发现真有熟人的故事。
这些字还算简单,她指着勉强念了一段:
“……昭仪何氏,温婉和顺侍君谨慎,生育皇子亲身教育。常言母慈子孝亲身规范,皇子敏而好学聪颖非常。
“昭仪于内宫中,膳食清淡自持,女官内侍无不称颂贤德。每用膳之先,数米于钵高诵佛号,祈祷圣寿皇恩,念国运兴隆……”
这一篇有好几页纸,密密麻麻写的都是何昭仪。
“素面端庄不饰金玉”“麻衣布帛裙不曳地”“过午不食不用荤腥”“内言不出外言不入”,总之是“堪比古之贤后,有明德文德皇后垂范”。
虽然这些字都认识,可意思梨月却不太懂。
大概就是夸昭仪娘娘母子俩都是好人,平时衣食俭朴之类。
“啥意思啊?”
莲蓉不识字,偏还好奇的很,厨房里好些婆子见她们念书,也围过来听。
“这话就是说:何昭仪娘娘吃饭前,要数着米粒儿念佛,为万岁爷与九州万方祈祷,是后妃贤惠的榜样。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识字也不算多。”
梨月简单的解释两句,抬头对大伙儿笑了笑。
“怨不得大奶奶要念米佛,原来根子在这里呢!”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拍着大腿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