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樱 作品

第 133 章 胡惟庸开始操作

胡惟庸闻知朱元璋竟使朱标着手操办新粮食种植基地之事,瞬时心中透亮,方悟此前朱元璋不纳其奏请——向辽东索要粮种并推广各地之缘由,敢情是为了他那宝贝太子啊!

然于此等事,胡惟庸哪敢妄加评论。毕竟朱标日后乃他之君主,他自是不敢轻易得罪。

刘伯温常修书与扬州之杨宪,诫之曰:“勿为那所谓功绩操切过急,累及百姓。治理扬州,当徐徐图之。今既得新粮之种,更应以稳为要,使扬州百姓民生早日复苏,此乃重中之重。”

杨宪知悉诸多辽东诸事,又览刘伯温书信中语,心中略有所悟,遂不复贪功冒进,而是安安稳稳于扬州着力发展民生。

然胡惟庸岂会如此轻易便放过杨宪。待其遣人探得扬州之情状后,便于朝堂之上奏于朱元璋曰:“杨宪昔在陛下跟前夸下海口,称三年之内必使扬州民生复振,天地改换。

然今观之,扬州百姓仅得勉强解其饥苦,扬州民生恢复尚不及全盛之时十分之一,此乃杨宪欺君罔上之举,还望陛下治其罪。”

李善长闻胡惟庸所言,瞬间警醒,目光投向胡惟庸。

他着实未曾料到,胡惟庸竟于此等事上大做文章。

莫说是杨宪,纵使换作旁人赴扬州治理,亦绝无可能在短短三年之内,便让扬州改天换地。

当然,常孤雏那小子除外,此人行事,确有几分古怪。

朱元璋目光转至刘伯温,问道:“刘伯温,这杨宪乃你所荐。当初,他确实在咱面前夸下海口,言三年之内必使扬州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己过两载,可扬州却仍未见多少起色。依你之见,咱该不该治杨宪之罪啊?”

刘伯温当即出列,恭敬拱手奏道:“启奏陛下,杨宪当初夸下海口,实因年少气盛,且立功之心过切。然其于扬州主政两载,施政并无不当之处,还望陛下明察圣裁。”

朱元璋道:“虽说杨宪确有几分欺君之嫌。但念其理政勤勉,扬州百姓民生亦稍有起色,尚无大过,咱便不治其欺君之罪,仅罚俸半年以示惩戒。”

胡惟庸未曾料到,朱元璋竟如此轻易作罢,这罚俸半年之举,于他看来实乃不痛不痒。此番他打击杨宪之图谋未能得逞,心下不禁颇感惋惜。

下朝之后,胡惟庸寻至李善长身前,问道:“恩师,陛下此举,莫不是在袒护杨宪?”

李善长驻足,目光望向胡惟庸,缓缓说道:“惟庸啊,你今日此举所谓何事?杨宪于扬州治政,其政绩固然差强人意。然截至目前,他并未有何亏欠百姓、有负朝廷之举。你却于朝堂之上这般公然攻讦,你且思量,陛下心中会作何想?”

李善长喟然一叹,继而续道:“如今我己数次向陛下举荐,望你能入中书省。值此紧要关头,你怎的又行事糊涂了?”

胡惟庸闻罢,当即认错道:“恩师教诲,学生铭记于心,确是学生行事莽撞,思虑不周了。”

然胡惟庸并未就此作罢,他频频与淮西武将互通往来,嘱其于其他诸事上襄助自己,而胡惟庸亦允诺为他们从中周旋、料理一二。

淮西武将自获封爵之后,诸多行为有失检点。朱元璋顾念往昔情谊,并未加以惩处。其间,朱元璋亦曾派人委婉劝诫,奈何这些人全未将其放在心上,笃定朱元璋念及他们为大明建功立业、流血牺牲之情,定不会处置他们。

未几,朱元璋擢拔胡惟庸为参知政事,自此,胡惟庸正式跻身中书省之核心班子。

胡惟庸自就任参知政事以降,对于扬州呈递之奏折,屡有扣押、不予批复等行径。

且其此般行径,既未告知李善长,亦未曾与之商议,是以李善长对此事浑然不知。

身处扬州的杨宪,屡次呈上奏表,然诸多要事皆未得回应,反倒是些琐碎细务,每每能及时批复。杨宪由此察觉其中颇有蹊跷。

于是杨宪修书于刘伯温,倾诉自身苦恼。刘伯温得杨宪书信后,旋即猜到,此事定是胡惟庸从中作梗。

然刘伯温身为御史中丞,执掌都察院,负有监察中书省之责。遂于闲暇之时,对中书省展开审查。

然胡惟庸对此毫无慌乱之色,盖因其己将那些奏折处置得干干净净。刘伯温见来自扬州之奏折,仅得一两件,遂向胡惟庸问道:“胡大人,扬州送来的奏折,怎地仅有这寥寥几本?”

胡惟庸面向刘伯温道:“刘大人,其余扬州来的奏折,皆己批复妥当,自不会留在此处。刘大人莫非有何疑虑?”

刘伯温嘴角噙笑,道:“非也,本官不过随口一问。”

言罢,便转而查看其他地方的奏折。

不得不说,胡惟庸行事确实缜密。

然他似忘却杨宪能与自己书信互通。

不过刘伯温亦无意打草惊蛇,暂且顺着胡惟庸之意,毕竟纸终究包不住火,总有露出破绽之时。

李善长闻知刘伯温代表都察院前来审查中书省,赶忙出迎相见。他满面堆笑,与刘伯温热络得仿若多年老友。

“伯温呐,今日怎就有空莅临中书省啦?来来来,快里边儿请,喝杯茶。” 刘伯温并未推辞,与李善长一同落座后,二人相互斟茶,举杯对饮。

刘伯温道:“李相,有您坐镇中书省,这理政之速与效,着实令人侧目。”

李善长闻刘伯温此言,不禁面露自得之色,说道:“伯温呐,论及计谋策略,我或许不及你;然谈及治政理事,你着实逊我一筹。”

李善长笑道:“哈哈哈,伯温莫要介怀,我并非有意贬低于你,实乃一时心首口快,还望你勿要见怪。”

刘伯温道:“此乃实情,何来见怪之说?看来中书省在李相主持之下,蒸蒸日上。如此,我便不多留,先行告辞。”

刘伯温离去后,李善长向中书省其他官员询问道:“刘伯温此次审查,重点去了哪些地方?”

有官员将详情告知李善长。

李善长听闻刘伯温重点关注胡惟庸,心中顿生不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