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君. 作品

第一百八十章 司马懿:曹公可取蜀中以自用!

......

房门紧闭,烛火昏黄。`第′一_看+书¨罔~ ¢庚`薪¢最·全′

曹操凛然而立,眸光逼视着面前拱手行礼的少年郎。

少年郎那双鹰隼般的眼眸里,是远超他这个年纪的沉稳。

唯有司马朗惊惶的俯在地上,于他二人的对峙间,一时间无所适从。

“大哥,你先出去吧,放心吧,已经没事了,曹公懿来招待便是。”

“仲达......”

司马朗轻声唤了句,又看了眼曹公,见他默许,二人之间又确实没有他插足的余地,低声叹了口气,恭敬告退。

待司马朗走后,曹操阴沉的眸光打量着司马懿,忽得笑了,声音却冷若冰霜。

“司马仲达,我看你不是要拜我为主公,你...是知道自己要死了。”

司马懿却与他相视而笑,“曹公若要杀懿,一纸诏令即刻。

千里求贤至此,总不至于带一具尸体回去,贻笑于天下吧?”

“那也要看所求之人,是否真的大贤,倘使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辈,杀之何惜?”

曹操说着,眸光紧紧盯着司马懿的脸色,似乎只要他下一句话答得不对,便要沦为欺世盗名之流。

“司马懿。

你,就这么不看好我曹操?”

司马懿似乎丝毫没有察觉到对话里的危险,争锋相对谓之。

“曹公觉得,我应该看好吗?

昔年,曹公攻徐州,兖州为吕布所夺,只三城之地,仰赖诸贤臣用谋,武将博命,才夺回根基之地。

今岁,曹公迎天子为诸侯群起而攻,颍川败于袁术,豫州弃于刘备。

时迁民于洛者,何也?智谋之士为曹公所计深远也!

未虑胜,先虑败,乃预图颍川之失,以关中再立根基之业也!

其后,曹公挟天子以令刘备,以行二虎竞食之计,不想虎非虎,龙真龙,备逢大败,求援文书催发洛阳人心惶惶。

再者,发联军一十三万南下,遂败,毛玠、杨奉等降袁。

又征乐进领三万精锐夺颍川,又败,乐进、夏侯霸降袁。

近闻刘荆州奉曹公一十二道天子诏伐袁,仍败,大将黄祖身死。

懿当此合该问曹公一句,我该看好你吗?

连战连败,损兵折将,失地臣降,内忧外患,曹公扪心自问一句,你值得被看好吗?”

曹操默然。.咸,鱼\墈!书, ?追.罪.辛^璋-劫?

他有心反驳,有心发怒,可事实面前,他竟无言以对。

他发现此时此刻的自己,在天下士人的眼中,竟恍如当年雄据南阳之后,连战连败,逃奔淮南的袁公路。

而昔日被看做冢中枯骨的袁公路,竟然是一路连战连捷,百战百胜,以一己之力,横扫诸侯。

人心大势,竟在这不知不觉中变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抵是去岁刘繇兵败,他听闻袁术夺取江东六郡的时候,只恨他当时家业为吕布所夺,实在抽不开身,否则岂容袁术轻易坐大?

而那个能令袁术有如此改变之人,便是:郭奉孝!

当郭嘉在公孙瓒处亲口承认他是袁术谋主,袁术至今的一切都是他所谋划之后,已经不用再疑虑了。

一人之策,鬼神莫测,竟至于斯?

只恨天不予奉孝给他,否则何愁大业不成?

念及至此,曹操再看面前少年郎,已换了一副神态。

他麾下虽也颇多谋士,然荀彧长于内政,荀攸擅于军略,程昱远在幽州,其余人等或为一时人杰,终不及当世之巅。

他眼下急需一位能如郭奉孝般,为他事事料敌于先,压住天下大势的智者。

而此人,非面前这位荀攸所荐之司马仲达,谁与?

只见被司马懿劈头盖脸说了一顿,曹操不仅没恼,反而轻视之心尽去,躬身相询。

“时局至此,非我所愿,还请仲达教我。”

司马懿闻言,青涩的脸上满是老成持重之色,他是不愿在此时出仕,但既然曹操已经找上门来,他也再无选择的余地。

先前他仰面仰天,看似发呆,实则正是在为此事思谋。

能不拜主公最好,可若一定要拜,那说不得他司马仲达也不得不想个稳妥完全的法子。

若说定能助这位主公成王霸之业,有些太狂妄了。

可若只是保他一世安稳富贵,至少在自己有生之年,别出去火拼被人打死,他司马懿还是有些稳妥之法的。

却见少年郎,轻笑谓之曰。

“主公不必气馁,袁公路虽百战百胜,然盛极而衰,如烈火烹油,以触天下众怒,为众矢之的,九州诸侯无有不忌惮者。

先秦奋六世明君之余烈,袁术萌四世三公之恩荫,九州世家以他为首,天下人杰半数出其门。

一旦其励精图治,显明主

之相,则人心思变,势不可挡,其累世筹谋之功,非主公一时能挡,此常理也!

然其妄自尊大,狂悖篡逆,窃据玉玺,妄言摄政,名为汉臣,实为汉贼,欲以一家之言,堵天下悠悠之口,诸侯众目睽睽,岂容他一家独大。.暁!税!宅+ ¨首?发′

未有秦之盛,却行秦之暴,今岁夺三国,明年夺三郡,袁术之欲壑难填,诸侯谁不惊惧?

当此之时,主公虽累经战败,可挟天子而晓大义,虽屡败于袁,而旗帜不倒。

荆州刘表、豫州刘备,大汉之宗亲,昔败于袁术,又为其近邻,日夜惊惶,辗转忧惧,可发朝廷之援护,以安其心。

徐州吕布,讨董之义士,大汉之忠贞,前为袁术联姻所惑,可许之以重利,以夺其志。

明公当假天子之诏,而兴抗袁大旗,联周遭诸侯如刘表、刘备、吕布者,以效六国灭秦!

彼时纵使不能覆灭袁术,亦能假诸侯之力,将之牵制于南,以图主公大业!”

曹操仔细斟酌,深以为然,追而问之。

“敢问仲达,此大业何以图之?”

司马懿拿起桌上茶水,轻抿一口,这才娓娓道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主公所据之关中、京畿乃至于兖州者,东北袁绍、公孙瓒,西北马腾韩遂,西南刘表、袁术,东南刘备、吕布。

此为九州之腹心,诸侯四战之地,所以能稍安者。

盖因北有袁绍势大,田楷、公孙瓒、黑山贼、匈奴人,其而攻之,自顾不暇。

南有袁术势盛,攻无不克,战无不取,诸侯皆避其锋芒,无暇来犯。

今绍已据四州之地,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术据有江淮之地,海内人望,财富而民殷,兵精而粮足,此诚不可图也

主公据关中之地,为九州腹心,正可假天子之大义,号令诸侯牵制南北二袁,趁此时机,以图自身。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据蜀地以连关中,坐观天下纷争,而养众人之望,此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先秦之所以兴隆也。

今刘璋暗弱,张鲁怀异,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明公既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若跨有蜀地、关中,连宛洛、兖州,关函谷以绝四方,绝虎牢以隔诸侯。

内和诸戎,南抚夷越,外令诸侯,以抗二袁,坐观成败,静候风云。

只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兖州之军以向青、徐,明公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关中铁骑以下豫扬。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明公者乎?诚如是,则三兴炎汉,霸业可期。”

曹操闻听此言似醍醐灌顶,如鱼得水!

明面上假天子诏,号令天下诸侯以抗二袁,实际上暂避其锋芒,趁诸侯牵制二袁之时,暗中夺取蜀地。

届时以蜀道之难,连关中、宛洛,接兖州之地。

只需遣精锐之兵,堵死函谷关、虎牢关、汜水关、轘辕关等关隘,就可坐观天下,以待时局有变。

他甚至还没假天子之诏,以盟主之名,遥控九州诸侯伐袁,搅动天下风云。

闻听司马懿之言,畅想未来愿景,原本因此前接连兵败,数位心腹大将降袁之事,而心思阴沉灰暗的曹操,只觉豁然开朗,前途一片光明!

于是,曹操称“善!”,拜司马懿为谋主,同归洛阳。

其实别看司马懿这番话说的好听,其实天数有变,时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一旦出仕,就没有绝对必胜之谋划,只有不出仕,不为人出谋划策,才能言必胜。

可事已至此,被逼无奈而出仕的他,也只得为曹操想了一条较为稳妥的路线。

在他私心想来,以蜀中之天险,凭借大汉四百年来在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周遭建立的众多地利关隘。

不说出去打别人,龟缩关隘之中,隐隐退至诸侯身后,足以熬死在关外的军阀混战。

再不济洛阳八关,长安五关,加上蜀道之难,怎么也能坚守至他的有生之年,绝对是目前为止最为稳妥之法。

反正他才十七岁,就熬呗,熬到他七十岁,等二袁皆老死,群雄尽束手,他再替曹公铁骑出关中,精兵出蜀地,实现今日所言之大业!

......

与此同时,淮南。

随着寿春宫的一道道崭新的政令,在阎象夙兴夜寐的黑眼圈中完善颁布。

江淮两岸的百姓又一次热闹起来,都在津津乐道的讨论这次的寿春大比!

原来袁公欲择优取士,于寿春学宫开办科考,江淮两岸凡有识之士,自负才华者,皆可来寿春赴考。

届时金榜题名,皆三甲之士,共一百零八人,皆可于各地为官,或为一方太守,或为一地县令,又或是县中小吏,不看家世,唯才是举。

此令一出,江淮震

动。

所有人都知道这道政令是有问题的,大汉自有选官任免制服,什么时候似一地太守之高官,都能有你一个大将军科考任免?

然而...江淮两岸之人,到现在也都快习惯了,反正自家这位袁公的篡逆之举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大汉九州之太守任选不可能,但就江淮之地的太守,谁被袁公看上了,任免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那可是太守啊!

昔年大汉鼎盛之时,谁不得先举孝廉,然后去洛阳等着空缺得个郎官熬资历?

就这还得紧着给阉宦红人送金银,送晚了,家里又没背景的,就可劲了等吧。

可眼下呢?

只要去考试,拿个头名,就有机会直接当太守?

大汉四百年来,未有此等好事!

果然是黄天在上,袁公厚怜!

至于说考不过?

笑话!

文人相轻,嘴上谦虚几句可以,可在真正开始考试之前,打心底就没人会觉着自己考不过。

于是乎,如果说此前袁术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数都是寻常百姓福音的话。

这一回可算轮到江淮两地的世家欢呼雀跃了,袁公不愧为四世三公,世家之首,他没忘记我们这些世家,果然还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毕竟地主家也没余粮,大多数世家的政治资源,也只能紧着核心子弟出仕为官,眼下这场科举,不就正好是其他资源不够,只能给核心嫡系子弟让路的旁系机遇吗?

便是嫡系子弟若是能在这场科举中一飞冲天,那后续家族省下的政治资源,也能助力他更进一步。

至于说科举对世家的负面影响?这会子还真没人看得出来。

因为但凡去参加考试的,有一个算一个,不管寒门,还是豪门,全是世家之人。

寻常百姓,凡夫俗子们连书都没读过,大字不识一个,能来考个啥?

所以当袁术单独把科举领出来,一众世家们还真以为这是世家老大哥,袁家家主袁公给他们发福利来了。

而在江淮两地的名流学子们纷纷紧赶慢赶的往寿春赶考之时。

有一人,家富豪强,饱读诗书,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恨世家垄断,报国无门。

忽得听闻寿春大考之事,忙将喜讯报予老母,一家人或备车马,或备金银,领数十家丁,护送他往寿春赶考。

临行前,老母谓之曰:

“子敬,你素怀大志,我鲁家百年财富之积累,才供出你一读书人。

适逢袁公天恩,开科取士,此诚四百年未有之机遇也!

家中自有我操持,汝且用心考试,勿负众人之望。”

鲁子敬长跪于地,连叩三拜。

“此一别,不知何日才归,母亲保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