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汉末天灾

朝廷对于凉州的局势可谓是鞭长莫及,想要直接杀入凉州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凉州的叛军却只需要稍作休整,便能够再次卷土重来,杀入关中地区。

这样一来,汉军就会被叛军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

而与凉州叛军不同的是,李渊会被困在贫瘠的并州,他的军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粮食短缺。

一旦朝廷停止与他进行粮食贸易,他的军队将会陷入极度的困境,甚至可能会因为饥饿而不战自乱。

这正是朝廷所期望看到的局面,通过这种方式,朝廷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李渊的军队自行瓦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这一点其实李渊也早有预料。

毕竟李渊非常清楚,自已最大的弱点就是粮食不足。

不过李渊并不担心朝廷会对付自已。

之所以这样。

还是因为他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历史的规律上,认为关中的叛军依旧会与关中汉军耗下去。

不过,李渊麾下的文武官员们却都不这么看,他们普遍认为关中叛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明年肯定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

实际上,不仅仅是李渊麾下的文武官员。

天下人都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关中叛军的疲软和无力。

没有人会相信关中叛军还能够坚持多久,而朝廷的谋划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而展开的。

那么,李渊为何会如此坚持自已的看法呢?

这其实是因为他受到了后世经验的影响。

他不相信关中叛军会如此轻易地撤退,毕竟在他所了解的历史中,类似的情况往往不会这么简单地结束。

在东汉末年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天灾成了家常便饭,而真正给关中叛军带来巨大影响的,并非朝廷大军,而是那接连不断的天灾。

李渊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尤其是汉灵帝时期的凉州,那里的气候异常寒冷,即使是在炎炎夏日,祁连山上的雪水也依旧凝结成冰,无法顺利流入凉州。

如此一来,凉州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

更为糟糕的是,蝗虫如恶魔般肆虐,无情地吞噬着仅存的农作物,将人们逼入了绝境。

除了寒冷和干旱,蝗虫外,东汉末年的天灾还有一个致命的因素——瘟疫。

据后世记载,这场瘟疫的严重程度令人咋舌,无数生命在病痛中消逝。

而医圣张仲景之所以能写出传世巨作,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这场可怕的瘟疫。

如今,李渊身在并州,对这些天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担忧无比。

深怕波及到并州。

为了改善当地的状况,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开通水渠、疏通河道,让水流能够顺畅地流淌,同时积极修建水库,储存宝贵的水资源。

此外,考虑到天气寒冷的问题,李渊积极推广煤炭的使用。

这种黑色的燃料不仅能提供温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木材的短缺。

与此同时,羊毛纺织业也开始出现在了城外的纺织坊内。

相比起传统的麻布,羊毛织物更加保暖,为人们抵御严寒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其实李渊真正想要的是用棉花来代替麻布的。

然而,李渊所获得的棉花却让他有些失望。

这些棉花的花瓤非常小,与后世常见的棉花大相径庭。

李渊不禁心生疑惑,这棉花究竟是品种不对,还是需要特殊的培育方法呢?

眼前的这些棉花显然并不适合用来制作衣物。

相比之下,种植一亩桑树所带来的收益要远远超过种植一亩棉花。

如此一来,种植棉花简直就是一桩亏本的生意。

面对寒冷的问题,李渊已经竭尽全力去解决了。

他心中无比渴望能够让大汉的百姓们不再遭受严寒的折磨,然而,这并非仅凭他一已之力就能够实现的。

即便是到了后世,仍然有一些国家的人民会在冬季被冻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除了御寒这个难题之外,蝗虫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尽管后世的网络上常常有人提及蝗虫是可以食用的,但实际上,一旦蝗虫大量聚集形成群体,它们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毒素。

要想消除这种毒素,就必须采用高温油炸的方式,而且油炸的温度绝对不能低于两百一十摄氏度,否则仍然存在中毒的风险。

就以目前的物质条件而言,要想让油炸的温度达到二百一十摄氏度以上,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如何准确地测量油温并确保其达到如此之高的温度,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没有先进的温度计或其他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很难确切知道油温是否真的达到了二百一十摄氏度。

因此,即使有油炸蝗虫的想法,在这个时代也难以实现。

李渊只能另寻他法来应对蝗虫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多养一些鸡鸭鹅等家禽家畜,以期望它们能够捕食蝗虫,从而减轻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如今,并州各地都已经明令要求百姓多养鸡鸭鹅等牲畜,然而,这种方法的效果究竟如何,李渊心里并没有底。

毕竟,他无法直接了解到每个百姓的具体情况,也不能保证所有百姓都会积极响应这一命令。

并州军民两百余万,要让他们都听从一个命令并非易事。

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今,仅仅是管理两百万军民,就已经让李渊感到焦头烂额了。

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各种事务也会随之增多,这无疑给李渊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每日,李渊都要将头埋在案牍上,审阅着来自各地的事物。

小到鸡毛蒜皮,大到地方水利,都需要李渊来过目。

每每念及于此。

李渊心中都产生了放权给属下,或者说,成立内阁。

将一些事物交给自已信得过的属下审批。

自已只需要盯紧一些重要的事。

不过这不是李渊三言两语就能拍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