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现如今还不到李渊拿出来的时候。
眼下还需要李渊亲力亲为。
例如,这一次黄都反映的关中流民问题以及府兵问题。
河东郡内的府兵上山捕捉关中流民,这一事件引起了李渊的关注。
通过田令的情报系统,李渊终于了解到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河东地区的一些将领拥有大量的土地,但佃户却相对较少。
当初分田时,府兵虽然分得百亩土地和两户佃户,两户百姓再加上府兵自身,三户百姓勉强能耕种百亩田亩。
而牙兵们则被分配到了五百亩土地,同时还有五户佃户归他们所有。
而那些基层军官们所拥有的土地数量更是从五百亩到五千亩不等。
如此一来,大部分的牙兵和军官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耕种这些土地。
但如今的并州的人口被李渊压榨到了极点。
根本没人给这些牙兵以及军官当僮仆佃户。
于是他们就将主意打到了那些从关中逃亡而来的流民。
这些流民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四处漂泊,生活十分艰难。
于是,一些将领和牙兵们开始相互联合。
他们以清剿匪寇的名义,大张旗鼓地搜山捕民。
实际上,他们的真正目的是将山上的流民全部纳入自已名下,成为自已的佃户。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还能从这些流民身上获取更多的利益。
当李渊得知这一情况后,对河东龙骧府的牙兵和将领们感到不满。
不是不满这些牙兵和将领的行动。
而是不满龙骧府将领以及牙兵上下勾连,瞒着他这个大将军。
李渊严厉申斥了河东的各级将领。
部分参与的将领罚俸半年,而知情不报的将领罚俸三月。
至于牙兵,他们有没有俸禄,李渊就申斥了一句。
尽管李渊表示了不满,但他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阻止他们。
毕竟,这些关中流民涌入河东后,占山为匪,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李渊也不可能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
这些关中流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抱团取暖,占山为盗。
他们的头目大多是一些破产的地主和深受迫害的豪强,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
河东地区多山,这群人藏匿于山中,使得清剿行动变得相当棘手。
若这群人势力坐大,李渊若要清剿他们,恐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然而,如今河东龙骧府自发采取行动,这无疑为李渊省去了未来不少的精力。
在查明河东龙骧府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李渊并未就此罢休,他紧接着对相邻的上党郡龙骧府展开了调查。
毕竟,河东郡龙骧府出现的问题,上党郡的龙骧府多半也难以幸免。
果不其然,不出半个月,上党郡的龙骧府也被查出存在相同的问题。
不过,与河东郡龙骧府以剿匪为名不同的是,上党郡因其地理位置靠近河内以及河北,且与河北、河内之间横亘着太行山,导致许多在河内生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逃往上党郡。
此外,太行山中的流民,也有不少人因走投无路而逃向上党。
这些人最终都被上党郡龙骧府内的牙兵和将领们瓜分,沦为他们的佃户。
然而,真正让李渊最为关注的是,这些被他们瓜分的佃户,并没有记录在册。
也就是说,上党的龙骧府竟然也开始效仿李渊之前对付的世家豪强,也开始玩起豪强世家隐匿人口的把戏了!
当李渊得知这个消息时,他简直气笑了。
李渊在前面费尽心思地清理那些世家豪强,努力整顿社会秩序。
可谁能想到,他身后那些分到世家豪强田地的士卒和将领们,却如此迅速地转变为新的豪强,甚至还将之前豪强们的手段用在了他自已身上!
这怎能不让李渊愤怒呢?
然而,在怒气冲冲了一阵子之后,李渊突然意识到,这其实是他自已的问题。
由于律法上存在漏洞,即使有人隐匿人口,在他的统治下也并不会被视为犯罪。
正因如此,许多拥有大量土地的家庭才会肆无忌惮地隐匿人口,而且没有人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换句话说,那些牙兵和将领们只不过是钻了法律的漏洞而已,他们本身并没有犯错。
李渊当然不能用后世的标准来评判这个时代的行为。
无奈之下,李渊只好下令让钟繇紧急增添一道律令:凡是他统治范围内的百姓,都必须进行登记造册。
如有违反者,将被处以一千钱的罚款,或劳役三月。
如今并州的律法严苛至极,稍有不慎便会被处以劳役之刑。
由此可见,李渊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已经到了何等迫切的程度。
若非朝廷每月能供应多达十几,二十万多的粮食,李渊恐怕早已按捺不住,直接率军东出太行山,前往河北地区大肆掠夺百姓了。
在晋阳城外,铁匠坊、纺织坊、军械坊、造纸坊、水泥坊等各类工坊林立,此外还有新设立的煤炭坊和羊毛坊。
这些工坊汇聚了近十万户的工匠,他们每日所消耗的矿石数量堪称天文数字。
即便定襄、云中、五原三郡的禁军掳掠来了七万胡汉俘虏,也远远无法满足各个工坊对物资的巨大需求。
不仅如此,李渊还在大规模地兴建土木,修筑道路等基础设施。
这一系列工程同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此外,为了充实边境地区,李渊还在积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
然而,并州现有的两百三十万人口显然已无法满足他目前的需求,急需大量的百姓来填补这一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据李渊的保守估算,要想让他治下的八郡达到饱和状态,至少还需要一百万百姓才行。
这让李渊的心痒痒的,恨不得直接杀入河北,再次席卷百万,入并州。
然而,目前朝廷每月供应的十万石粮食,以及那些商人每月提供的十多万石粮食,对李渊来说,就如同一个致命的诱饵。